近日,重慶外語外事學院召開“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教學”調研會。學校校領導與師生共聚一堂,圍繞人工智能技術在學校教育、管理和服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未來學校如何將AI技術更好地賦能于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深入交流。
人工智能(AI)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這一變革性技術也逐漸成為賦能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在享受AI技術便利的同時,避免過度依賴AI,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重慶外語外事學院校長李克勇表示,學校積極響應國家關于AI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號召,引入智能教學平臺和AI輔助學習工具,積極探索AI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巧借人工智能之機,促高等教育之變。
重慶外語外事學院校長李克勇
上游教育:您認為AI技術賦能高等教育教學的核心是什么?
李克勇:AI技術賦能教育教學的核心在于它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首先,AI技術能夠實現個性化教學,分析學生學習數據,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學習方案,提升學習效率。其次,AI技術可以優化教學資源,幫助教師減輕重復性工作的負擔,讓他們有更多精力專注于教學創新和學生培養??偟膩碚f,AI技術的核心在于它讓教育更加智能化、個性化、高效化。
上游教育:在推進AI技術賦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學校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李克勇:首先是技術應用的普及問題,如何讓所有教師和學生都能熟練使用AI工具,需要大量的培訓和技術支持。此外,如何避免過度依賴AI工具,保持教育的“人文溫度”,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針對這些挑戰,我們采取了多項措施:一是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的AI技術應用能力;二是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平衡技術與人文關懷,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上游教育:學校在推動AI技術賦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平衡技術應用與教育的人文關懷?
李克勇:在推動AI技術賦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強調技術與人文的平衡。AI技術確實能夠提升教學效率,但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因此,我們在引入AI技術的同時,特別注重教育的人文關懷。
首先,我們鼓勵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和價值觀引導,確保AI技術的應用不會削弱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情感連接。其次,通過課程設計和校園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他們在掌握技術的同時,也能關注社會問題,具備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此外,學校鼓勵教師開展相關研究,探索如何在AI時代更好地實現教育的雙重目標——既提升教學效率,又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上游教育:您認為AI技術在未來高等教育中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學校將如何抓住這一機遇?
李克勇:AI技術在未來高等教育中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更加智能化。AI技術將深度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課程設計到學習質量評價,實現全流程智能化。
二是更加個性化。AI技術將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學習方案。
三是更加協同化。AI技術的運用正持續推動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
自2024級起,我校率先啟動了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改革工作。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問世,這一改革進程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動。從2025級新生開始,學校將開設以人工智能運用為基礎的“智能大模型運用”通識課程,著力提升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在學生作業、論文寫作、實踐報告等方面,我們將積極探索AI技術的應用,如學生可以使用AI輔助工具打磨多模態作業、進行文獻檢索與整合、重構語言實踐場景等,但同時強調學術規范與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上游教育:AI時代,您對教師和學生有哪些期望和建議?
李克勇:希望老師們能夠積極擁抱AI技術,主動學習和掌握相關工具,將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同時,我也希望教師們保持教育的初心,在利用AI技術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希望同學們能充分利用AI技術提升學習效率,但不要過度依賴。AI是工具,而不是替代品。大家在掌握AI技能的同時,要進一步夯實專業基礎,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兼具專業知識與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總之,要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挑戰,以創新的精神擁抱未來,共同推動學校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資訊)
(文孟銳 重慶外語外事學院供圖)
編輯:李宏偉 責編:吳磊 審核:王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