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五月初五,時值仲夏,隨著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人們迎來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的端午節(jié)。如今端午節(jié),似乎變成了一個“粽子節(jié)”,仿佛除了吃個粽子,沒有別的慶祝方式了。網(wǎng)上甚至出現(xiàn)了一種觀點:端午節(jié)就不能祝“快樂”,只能祝“安康”。端午節(jié)歷來備受人們的重視,多種多樣的習俗也賦予了這個節(jié)日豐富的文化含義。為何端午節(jié)要互道“安康”?說“快樂”到底行不行?一起來看看古人把端午過得多快樂,你就知道行不行了!
視覺中國
端午有多重要?
端午節(jié)同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端”有“初”的意思,午(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即“端午”。龍舟競渡是端午最富盛名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帶有競技、祭祀、祈福等內涵。
同其他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端午節(jié)與天文歷法的確立密切相關,而古人對龍的崇拜也為端午節(jié)的產生奠定了自然崇拜的基礎。
從自然天象來看,端午位處仲夏時段,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央,《易經(jīng)·乾卦》第五爻所言:“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一般認為,端午節(jié)的起源與日月運行、節(jié)氣變化、地理方位等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端午本是辟邪日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一大半都是為了“辟邪”創(chuàng)造的。產生于東漢時期的端午恰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
那它辟的是什么邪呢?對這個問題,東漢學者的理解已經(jīng)不一致了。今天我們就按最通行的方法來講一講。
一般來說,古人喜歡“陽氣”,討厭“陰氣”;喜歡白天,討厭黑夜。
在中國的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夏至日白天最長,冬至日夜晚最長。可中國人偏偏覺得“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夏至的白天最久,可是物極必反呀,過了這一天,夜晚就會變長,這就說明夏至憋著壞,不是什么好日子;冬至正相反,象征未來與希望,它最吉利了!
再加上夏至前后氣候潮熱,害蟲和有害微生物滋生,人很容易生病,這更坐實了它的罪過。結果,古人提到夏至前后,很少說這段日子的好話。比方說《齊民要術》引用東漢學者崔寔的《四民月令》,就說這個時間“陽氣始虧,陰慝將萌,暖氣始盛,蠱蠹并興”,是“陰陽爭,血氣散”的兇險階段。
浙江紹興,艾草花束俏銷。(視覺中國)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端午節(jié)可以被視為古代的衛(wèi)生防疫節(jié)。
由于端午節(jié)處于仲夏之時,暑毒盛行,蛇蟲出沒,對人們的生活往往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傳統(tǒng)社會常把農歷五月稱為“惡月”。
此時,古人不僅舉行儀式活動以趨吉避兇,還采集草藥進行沐浴,并飲用雄黃酒等來強身健體,《夏小正》就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的記載。
民間社會還創(chuàng)造了眾多信俗式防疫手段,如系五色繩、掛艾草菖蒲、貼天師符、跳鐘馗以及用雄黃酒(菖蒲酒或朱砂酒)等在幼兒額頭畫“王字”等。
除了吃粽子,還有這些樂趣
如果要說一樣端午節(jié)的美食,那可能很多人的答案會是粽子。
2024年6月9日,端午臨近,市場上銷售的各類粽子受到人們歡迎。人們吃粽子,賞民俗,迎接傳統(tǒng)佳節(jié)。(視覺中國)
在中國,粽子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都有典籍文獻對其加以記載。其實,粽子只是對這類時令食物的統(tǒng)稱。在傳統(tǒng)社會,粽子還有“角黍”“蒸裹”“不落莢”“白玉團”等名稱。
除了糯米外,包粽子的“配料”食材也很豐富,有紅棗、五花肉、火腿、冬菇、臘肉之類。包好的粽子造型各異,有圓錐形、白塔形、枕頭形、圓柱形等等。
美食之外,端午的娛樂活動也相當多,有蕩秋千、放風箏、投壺、斗草、射箭等等。
有關斗草的記載并不少見,如“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至宋及以后,斗草已不獨為端午所有,日常生活中亦可進行。
斗草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一種是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
射箭競技帶有顯著的北方游牧色彩,是北方地區(qū)古代端午習俗的重要體現(xiàn)。無論是哪種游戲活動,都體現(xiàn)了人們祈福納祥、趨吉避兇的心理。
粽子好吃,龍舟好玩。周處的《風土記》已經(jīng)提到晉代端午有“競渡”風俗。今天大多數(shù)人想到龍舟,可能更多是把它看作一種健身項目。而在古代,龍舟競渡就是當時的世界杯足球賽。
用于競賽的龍舟往往很貴。盛唐時期的張鷟編寫了一本公務員參考書叫《龍筋鳳髓判》,里面有一份文件說洛陽需要新造十條端午龍舟,每條造價五百貫。
五百貫是什么概念呢?在當時,假如我想雇人替我服一個月徭役,大約需要半貫錢;哪怕正五品官員的月薪也不過十五六貫。換句話說,一條龍舟抵得上窮苦百姓一千個月的工資,或者正五品官員近三年的正式收入。
劃這么貴的船,當然不會是玩玩而已。比賽時,終點處會有一面錦緞旗,這叫“錦標”,往往是鮮紅色的。唐代詩人張祜曰:“猩猩血彩系頭標,天上齊聲舉畫橈。”
兩岸則是無數(shù)的觀眾。駱賓王《揚州看競渡序》云:“鼓吹沸于江山,綺羅蔽于云日。”加油的音樂比江聲更響,觀眾的帷幕和天空齊高。
一聲號令,選手劃得奮力,觀眾看得激動。有一位唐朝詩人寫過《觀競渡》一詩,說:“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比賽結束,勝者享盡榮光,敗方垂頭喪氣。明人楊嗣昌《武陵競渡略》記載武陵當?shù)刭愅挲堉郏骸皠僬呒迂S,鄰里親知,踵門稱賀。明日結彩于門,開尊演戲,或書對聯(lián)小令于城門。縛狗懸龜,系芎藭草果諸物,以嘲負者。負者,地方之人,偶過其下,則垂首去,或親友封致前物,以相謔云。自四月說船,便津津有味,五月劃后,或勝或負,談至八九月間,沾沾未厭也。”
端午節(jié)為何要互道“安康”?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如今,一提起端午節(jié),大家總會把它和屈原、龍舟、粽子等畫上等號。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介紹:“江紹原先生考證,端午節(jié)這個時候要鼓舞陽氣。因為進入夏天之后,開始有陰邪穢毒之氣,邪氣始盛。中醫(yī)講,萬病之源都是邪氣,所以這個時候要扶陽氣。端午端午,端者正也,午者陽也,就是‘正陽’。所以各種祭祀,其實是公共衛(wèi)生,祭祀也是為了禳災、辟邪,這是它的自然緣起。”
在自然緣起的視角下,消災避疫是端午節(jié)的原始主題。戴五色線、門口掛艾、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裝有藥草的香包等,這些節(jié)俗至今仍有著祛病消災的目的。而與自然緣起并駕齊驅的,無疑就是人文緣起了。
酈波介紹:“人文緣起就是紀念屈原、紀念先賢。屈原只是一個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各地紀念的先賢也不一樣,比如姑蘇一帶劃龍舟就是紀念伍子胥;浙江曹娥江一帶紀念的就是孝女曹娥;北方黃河流域紀念介子推;紹興紀念俠女秋瑾。這幾個人其實就代表了我們古代的核心價值觀——忠、孝、節(jié)、義。所以他們其實是一種先賢崇拜、價值崇拜,上升到最高層次就是屈原,屈原是這種崇高美、愛國主義精神的典型代表。”
也因此,不管是自然緣起的消災避疫,還是人文緣起的紀念先賢,其主題都離不開“安康”二字。酈波表示,這也是為什么在端午節(jié),大家互道“安康”,而非“快樂”的原因了。
(視覺中國)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萬建中表示,端午節(jié)主要有兩大主題,即納吉、辟邪。在其他節(jié)日都在淡化辟邪的功能時,只有端午節(jié)仍保持著辟邪這一鮮明的主題。農歷五月正處于春夏之交,也是流行病暴發(fā)的時候,因此人們會通過喝雄黃酒、掛艾草、燒菖蒲等措施預防和消除不好的東西,所以“安康”在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我們也不難看出,古人對端午是真的很愛,而且端午過得很好玩。發(fā)明端午節(jié)的古人們,又是包粽子,又是開宴會,又是吟詩作賦,又是龍舟競渡的,怎么看怎么都是個快樂的節(jié)日。所以,每個人愿意說“快樂”還是“安康”,自用所需就是了。
綜合自:新京報、中國新聞網(wǎng)、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