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豐湖常年蓄水在海拔170米以上,水域面積15平方公里,水質目前總體保持Ⅱ類,具備發展水上運動的獨特優勢。”重慶湖山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肖正軍說。
一城青山半城湖。三峽庫區蓄水后,開州老城被淹沒,庫區水位季節性漲落帶來消落帶治理難題,通過修壩蓄水、綜合治理、生態涵養,一片面積相當于兩個西湖的漢豐湖生長起來。

依托良好的生態本底,漢豐湖畔旅游休閑、文化研學、體育賽事等多種業態逐漸興起。開州區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張熙介紹,每年圍繞漢豐湖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50余場,惠及市民和游客80余萬人次,成為“主客共享”的生態休閑空間。
從令人頭疼的消落帶區域,到如今的國家水上國民休閑運動中心,這“一片湖”的蛻變,是近年來開州融入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變生態顏值為經濟價值的一個縮影。
一座“湖山城人”和諧共生的生態新城之外,一條條綠色產業鏈條也相繼鋪展開來。

細細的藤蔓從培養土中伸出,一顆顆葡萄般大小的水果西紅柿懸掛在枝頭。在魯渝(壽光)蔬菜現代產業園南門科技示范園大棚中,壽光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派駐重慶魯渝協作蔬菜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技術副總馮濤細數著枝蔓發出的枝椏,“一株藤上最多可長15穗番茄,單株產量在5公斤到7.5公斤。”
去年以來,開州、濰坊兩地依托魯渝合作共建蔬菜現代產業園,“壽光模式”在開州落地生根,實現高效農業“東產西移”。
開州區農業農村委主任扈月文說,通過引入壽光模式,實現從種子種苗技術到市場營銷等統一標準。目前,開州已栽種3000余畝“壽光標準”蔬菜,每畝土地產值超3萬元,效益提升至原來的5倍,真正實現蔬菜產業現代化發展。
跨越山海而來的“一顆菜”正拉動種植、運輸、農家樂等相關產業發展,助推當地農戶就業創業增收。2022年,開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萬元,同比增長7.8%,增速居重慶市首位。
綠色理念不僅“點亮”鄉村,也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在開州浦里新區,一座綠色工業園拔地而起。走進重慶海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綠色工廠,一箱箱反滲透水處理膜片和膜元件從這里銷往中東、東南亞等地區。

近年來,開州堅持高端化引領、智能化驅動、綠色化轉型,全面推動特色、綠色、優質、優勢企業加速向園區集中,持續推進重要綠色工業集聚區建設。
在重慶德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改造后的生產車間能耗大幅下降,企業效益上升,預計新增年產值6億元;在重慶市紫建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改造設備、優化生產線,僅機油使用量就較幾年前下降50%以上……浦里新區成為重慶市近零碳排放試點園區。
“含綠量”帶來“含金量”,隨著綠色產業加快集聚,今年以來,開州工業投資達55.79億元,同比增長27%。
未來開州將進一步融入長江經濟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為抓手,做好“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這篇大文章,加快推進山區庫區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