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一襲漢服,吟一曲詩詞,品一縷藥香……4月30日,重慶兩江新區博雅小學第七屆韻智節正式拉開帷幕。活動當天,這所成功入選兩江新區首批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學校建設單位的校園內,古風雅韻流淌,孩子們化身“漢字探索家”“詩詞小詩人”“歷史小戲骨”,穿梭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長河中,在沉浸式體驗中觸摸千年文明的脈搏。
據悉,本次韻智節以“禮傳百世 智承千年”為主題,旨在通過豐富多元的形式,讓學生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穿越”千年時光,在課堂中玩出新花樣
結繩記事、象形文字尋根、活字印刷、書簽制作……“漢字密碼大發現”攤位前,一年級孩子們用麻繩、紙杯和彩泥“對話”漢字演變史。現場還設置了“漢字拼圖賽”“補筆畫挑戰”等游戲,在走廊掛滿學生創作的“漢字演變風鈴”,風鈴上的字符隨風輕搖,宛如千年文字在低語。
二年級的“匠心小傳人”活動將傳統技藝玩出新花樣。“箸引冰丸”“飛羽貫月”“玉連環趣”“拓云訪古”四個主題關卡猶如“時空驛站”:執筷穩穩夾起的小球,孩子們學到的是專注;投壺學古禮,“羽箭”破空,感悟的是揖讓之道;套圈游戲前歡聲起伏,圓圈翻飛間,古韻新玩中碰撞出快樂的火花;俯身輕刷宣紙,紋樣在墨香中漸顯,“小博小雅”稚嫩指尖喚醒的不僅是千年脈絡,更是重慶地域文化走向國際的密碼。
從“圍觀”到“沉浸”,文化自信在體驗中生長
詩樂交融,穿越千年風雅長河,三年級的“詩詞音樂會”宛如一場時空穿越。操場主席臺上,學生們身著唐裝宋服,吟唱《小池》《靜夜思》《游子吟》。唐詩的明月光、宋詞的梧桐雨隨衣袖翻飛。“四季飛花”“七彩詩韻”“數字乾坤”等主題飛花令擂臺上,孩子們激戰正酣,平仄間是對文化的理解與融合。
古今智慧交融,科技尋根鑄魂。四年級的“科技強軍夢”主題活動引導孩子們探秘科技本源,厚植家國情懷。在“時空實驗室”中,學生分組復原活字印刷術等經典發明,跨時空研討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深遠意義;“農具進化史”活動中,孩子們了解了農具的發展歷程及其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趣味活動中,“模型制作賽”和“農具知識大比拼”等更是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增長知識,鍛煉能力,讓千年文明在童趣實踐中煥發科技新韻。
角色演繹碰撞千年回響,醫藥民俗浸潤童稚初心
五年級的“展卷遇故人”將演播廳變成了穿越劇場。《智取生辰綱》中,一招“聲東擊西”引得臺下觀眾屏息凝神;《桃園三結義》里,三位小演員捧酒盟誓,聲如洪鐘,將“忠義千秋”的氣魄演繹得淋漓盡致;《自相矛盾》中的攤主叉腰吆喝,圍觀“楚人”夸張的肢體語言逗得全場捧腹大笑……“孩子們為演好歷史角色,主動查閱資料、設計臺詞,連課間都在‘切磋’演技。這種內驅力,是課堂難以達到的。”該校五年級七班班主任焦鴻禎表示,角色扮演讓孩子們與歷史人物“對話”,經典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
六年級的“醫藥民俗館”成為文化體驗的高地。“百草堂”內,學生辨認中草藥,套圈答題;“中醫館”中,孩子們在艾灸的裊裊輕煙中,學習穴位按摩;“尋香閣”里,香囊制作吸引了眾人圍觀。學生們興奮地分享著:“原來端午節掛香囊是為了驅邪。”家長志愿者感慨:“這些民俗知識,連大人都受益匪淺。”
教育的人文交流,始于足下文化基因的喚醒,成于世界文明的對話。在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學校建設過程中,博雅小學重點打造“山水之城,人文之窗——小博小雅講重慶”課程體系,形成具有重慶辨識度的人文交流課程標桿,獲得區域內廣泛認可與推廣。二年級“小博小雅”傳非遺正是該課程的體現。從結繩記事到揮毫拓印,從詩詞吟唱到科技強軍,第七屆韻智節秉承學校“玩中學、學中博、美生情、情生雅”的特色育人方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碰撞出璀璨火花。
博雅小學用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證明:傳承,不是復刻過去,而是讓歷史智慧照亮現在和未來。未來,學校將創建“渝見一帶一路 共赴一途一光年”人文交流空間,開展“博觀世界·雅耀中華”人文交流活動,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學生。(資訊)
文/肖亞平 兩江新區博雅小學供圖
編輯:李宏偉 責編:吳磊 審核: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