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小意外,如摔傷、劃傷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傷口,有時卻可能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破傷風。
手指被砸傷,卻住進了ICU
日前,豐都的59歲陳大叔右手指被石頭砸傷,本人及家屬并未在意。然而,受傷后的第11天,陳大叔開始出現張口困難,第13天出現了全身肌肉痙攣、呼吸困難等癥狀,前往當地醫院就診。
醫生為陳大叔完成檢查,結合癥狀,初步診斷為破傷風感染,建議住院治療。治療期間,陳大叔的病情并未好轉,反而進行性加重,逐漸發展為重型破傷風感染,表現為苦笑面容、牙關緊閉,自主神經、呼吸功能改變等癥狀。
在當地醫院治療12天后,陳大叔病情仍持續惡化,隨后轉至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南醫院)進一步治療。
“患者來的時候已經是特重型破傷風,生命體征不穩定,全身多個器官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害。”該院急救部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陳小雄介紹,雖然進行了積極處理,但患者病情仍呈持續性加重,甚至出現了膿毒血癥、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急。
幸運的是,經過近20天的綜合救治,陳大叔的病情逐漸趨于平穩,生命體征穩定。目前,陳大叔正在急診內科監護室接受觀察和后續治療,距離完全脫機還需要一些時日。
據悉,像陳大叔這樣的特重型破傷風感染患者,陳小雄接診過的不在少數,他表示:“人是救回來了,但破傷風的救治時間長,相應的治療費用也不低,對于患者家庭而言,是一種很大的負擔。”
死亡率超30%,小傷口大傷害
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出人命”?又不是生銹的鐵釘導致的傷口,也會被感染嗎?感染之后,不是注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就沒事了?
“這些都是誤區。”陳小雄介紹,破傷風桿菌在大自然中是廣泛存在的,只要皮膚、黏膜存在破口或感染損傷(如動物致傷、慢性鼻竇炎、牙周炎等),都有感染破傷風桿菌的風險。而且,感染破傷風后,并不是注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或者抗生素就可以了,需專科醫生根據患者情況(如疫苗接種史、免疫功能、傷口風險等)制定規范化的治療方案。此外,研究顯示,在全球范圍內,重型破傷風即使在醫療干預下病死率仍高達30%~50%。如果未得到及時且規范地處理,病死率甚至可接近100%。
“還有一個誤區是,很多人覺得感染破傷風桿菌后,就不會再次感染。”陳小雄特別提醒,破傷風患者恢復后,并不具有自然免疫力,可能再次感染。
破傷風可以預防嗎?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接種破傷風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通常建議在嬰兒時期開始接種,之后每隔10年進行一次加強免疫。對于成年人,如果之前沒有接種或最近一次接種已經超過了10年,建議立即接種。兒童入學前接種的百白破或白破疫苗中的“破”代表的就是預防破傷風,全程接種后可以維持5~10年的有效保護。
關注破傷風,健康共行動
為進一步規范非新生兒破傷風診療行為,保證非新生兒破傷風防治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2024年底,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對《非新生兒破傷風診療規范(2019年版)》相關內容進行修訂,形成了《非新生兒破傷風診療規范(2024年版)》。同時急診專科醫聯體、急診外科專委會、北京急診醫學學會聯合發起了破傷風防治示范基地、破傷風預防規范門診的建設項目,計劃十年內建設百個示范基地與千個規范門診,即“十百千工程”,以顯著提升我國破傷風綜合防治能力。
“重慶地區的破傷風醫防融合項目二期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地推行中。”陳小雄號召大家正確認識、科學預防破傷風,共同降低破傷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資訊)
(文/李靈 視頻/李瑞琦)
編輯:向嬌 責編:王峻 審核:王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