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最佳零食包谷泡
文/冰泉
“包谷泡,香又甜,看倒看倒要過年;過起年來真好玩,吃了雞蛋吃湯圓。”每當唱起這首有趣的童謠時,兒時炒包谷泡、吃包谷泡的場景就浮現在眼前,讓我久久難以忘懷。
早期,在偏僻的農村是沒有爆米花機炒包谷泡的,即使有,人們也舍不得花錢去炒,因為著實太貧困了,連稱鹽打油的錢都要盤算了又盤算。包谷泡作為那個年代農村小伙伴的唯一零食,在過年過節期間是農民待人待客必不可少的食品。因此,就用古人延續下來的土法技藝炒包谷泡,來滿足農村小孩唯一的欲望。
姐姐就是土法炒制包谷泡的好手,她用箢篼從屋后巖上提回幾坨黃色泡砂石,喊我們拿來鐵錘將砂石錘細后,倒入石碓窩里沖撞,直至呈粗砂狀,用篩子篩去未碎部分后,攤在簸箕里曬,經常翻動。在明晃晃的太陽下,砂粒由黃變白,抓起一把,像流水一樣從指間溜走。再將砂子倒入鐵鍋里,加適當桐油炒至灰色為止,這個過程叫制砂。
砂制好后,姐姐端來黃包谷,倒在鍋里與砂粒混合,安排我把火燒猛一點,她用竹制刷把在鍋里左右攪動,看著她那嫻熟的動作,就像用筆在紙上畫“之”字形一樣,很有節拍。一半粗砂,一半包谷在鍋里滾動著,我們五姊妹圍著灶臺,目不轉睛地看著姐姐的手來回舞動,酸軟的手感覺有氣無力。看著灶孔里黃里透紅的火苗,不停地舔著漆黑的鍋底,漸漸地,鍋里散發出一股淡淡的香味,有一種長久的渴望慢慢臨近的感覺。約莫十分鐘,只聽見鍋里噼里啪啦炸開了,姐姐急忙用篩子在鍋上擋住,防止包谷泡外濺,繼續翻炒。從篩子旁邊炸出的包谷泡猶如萬箭齊飛,直往外撲,和著灶巖的煙霧,有一種夢幻朦朧的感覺。我們在地上搶來就往嘴里送,盡管還燙人,但那誘人的香味十分難得。不一會兒,包谷泡炒好了,姐姐迅速鏟在篩子里,左右來回篩動,只見包谷泡在篩子里猶如盛開的白蓮花,鮮活地旋轉。篩子下,好像一股股灰色的稠密細雨下個不停,形成一個個小山丘。而砂,可存放著再次利用。
倒在升子(木制器皿)的包谷泡,那一粒粒鮮花式的包谷泡在升子里恣意地盛開著,有的像八字,有的像葫蘆,有的像菊花,還有的像小熊貓。抓一把嚼在嘴里,香噴噴的、甜滋滋的、脆酥酥的……無比香甜直漾心底。
將糯包谷煮熟后曬干,用粗砂混炒,不炸裂,再加紅苕麻糖攪拌制成米花糖,更是香甜酥脆、爽口宜人的上佳禮品,大人小孩愛不釋手。
包谷泡是早前農村逢年過節接待客人的唯一零食,特別是小伙伴的最愛。遠方的客人來了,左鄰右舍來了,端一升子出來,你一把、我一把,共享酥脆的味道。共話親切的鄉情、暢談和諧的社會,彰顯濃濃的年味,共度歡樂的時光……其樂融融。
現在城里人吃的爆米花,大多是從國外引進的機器烤制出來的,花幾元錢買一小袋,雖然能享受口福,解嘴饞,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土法炒的包谷泡。那種炒制過程的享受,那種正宗地道的味道,那種充滿回憶的味道,那種鄉里鄉親聚會時吆喝的場面了。包谷泡作為特殊時期氤氳的產物,隨著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推進已成為歷史。它的那抹濃濃的鄉愁、那股誘人的香味、那段不屑的童趣,永遠刻在我腦海里。如今,商超里、小攤上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各種味道的爆米花,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但土法炒包谷泡的情景,已植入我絲絲甜蜜的記憶深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核:馮飛
下一篇:縉云丨劉立宏:父親的棋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