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在漢豐湖,湖水清澈、碧波蕩漾。可在過去,整治水環境是一件讓開州“頭疼”的事情,“漢豐湖的保護治理既要考慮上游、環湖和湖內,又要考慮下游冬春兩季回水倒灌、反季節消落……”開州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作為一個城市內湖,如何做好生態保護、利用好生態資源?這個難題,開州用“三招”破解。

第一招:“開源節流”
水資源是水環境和水生態的重要載體,保障河湖生態流量,是維護河湖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
近年來,開州在暢通水系循環、大脈貫通、水體流動等管好用活水資源上持續發力。作為全市“三大水塔”之一,開州實施中小河流等綜合治理工程項目30余個,保障漢豐湖上游東河、南河兩條重要支流年均入湖水量達20.8億立方米,為漢豐湖帶來源源不斷的“水動力”。
除了“開源”,還要“節流”。通過水位調節壩,漢豐湖每年下泄20億立方水進入小江干流,湖內水位常年保持在170~175米之間,消落區水位變幅保持在0~4.72米之間,最大限度減少了消落區面積,漢豐湖這座人工湖形成了“以山見水,山水并茂,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優美畫卷。

第二招:“分類施策”
一張藍圖,久久為功。
近年來,開州區聚焦關鍵要素,精準保護、科學治理,從十個維度書寫漢豐湖“大保護”答卷。
第一,編制《漢豐湖水環境保護規劃》和《開州區水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堅持規劃引領建設。第二,清運漢豐湖庫底老城拆遷遺留的建筑垃圾和城市底泥。第三,拆除湖周及上游禁、限養區內規模養殖場。第四,建成投運城區、園區、集鎮、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場鎮雨污管網。第五,將調節壩內的城區污水處理廠搬遷至下游,將臨近漢豐湖的九個鎮街的污水送到下游治理。第六,強化漢豐湖周邊“四面山”管控。第七,在漢豐湖濕地公園環線打造園林景觀帶。第八,健全區、鎮、村三級環境監管體系,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與萬州、四川開江等地聯動治理。第九,投用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做到環境智管。第十,區外與云陽縣簽訂流域生態補償協議,區內完善鎮鄉街道之間流域生態補償考核機制。
通過十個維度的持續用力,開州繪就了漢豐湖“湖山城人”和諧共生的新畫卷。

第三招:“綠色發展”
在漢豐湖治理中,物種保護被擺在了重要位置。
為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擦亮“候鳥棲息地”這一生態名片,開州實施生態保育、基塘、林澤、鳥類生境“四大工程”,構筑魚鳥共生新圖景。目前漢豐湖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種和國家Ⅱ級保護動物19種,每年到漢豐湖越冬的雁鴨類候鳥達20余種、2萬余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年來,開州區推動湖區生態與產業深度融合。打造了具有開州辨識度的帥鄉紅色研學、漢豐湖藍色度假、鄉村金色體驗旅游產業;圍繞一湖碧水打造特色賽事,舉辦全國槳板錦標賽、漢豐湖半程馬拉松賽等大型活動;圍繞一湖碧水發展特色農業,著力打造三峽柑橘產業集群……開州區抓牢生態優勢,從“治理”走向了“致富”。
據了解,2023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開州區累計接待游客13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88億元。
經過系統綜合治理,如今的漢豐湖生態優、產業旺,三江三里“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和諧愿景成為常景。
“下一步,開州區將繼續加強河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把漢豐湖美麗河湖建設的成功經驗復制推廣到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全過程、各方面,切實增強開州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同感。”開州區委常委、區政府常務副區長黃成濤表示。